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全面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
2024-01-31 08:5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深刻理解把握、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对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安全性。“大食物观”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补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占全国3.2%的耕地,承载了全国约6%的人口。端牢十四亿多人民的饭碗,筑牢粮食安全堤坝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对江苏来说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大食物观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体现了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体现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人民性。传统的粮食安全观侧重于主粮安全,主要解决人民“吃得饱”的问题。大食物观体现了食物范围的扩大,根本在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大食物观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概念,不局限于以粮食作物解决粮食问题,而是将一切可食用的食物纳入食物消费的范畴,实现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顺应了人民饮食结构变化趋势,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化食物的需求。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生态性。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回馈更优质的食物。过去对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和过度开发,导致了农药滥用、水资源污染、耕地退化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说,落实大食物观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避免走向大食物就是“大开荒”“大开发”的误区,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湖海、沙漠等适宜开发食物资源潜力与生态化开发路径,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平衡的大食物体系,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要跳出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发挥资源禀赋,将食物获取途径延伸到整个国土资源,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从食物系统内部来说,贯彻大食物观要协调拓展食物来源。江苏地处大江大河下游,气温雨水条件适宜,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具备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的条件。要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协调建设“树上粮仓”“海洋牧场”“蛋白工厂”。再从食物系统外部来讲,就是要协调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发“大资源”,发展“大农业”,满足人们对“大食物”的需求,进而实现“大营养”,达到增强人民“大健康”的目标。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创新性。践行大食物观,保障食物供给,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是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获取增量、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时代,农业科技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营养化等特征。要加强大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打造一批生物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深度开发“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海洋食物”“沙漠食物”等食物资源,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作者为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20SJB0866〉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