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大模型”赋能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协同发展
2024-12-24 13:5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宋 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九大重点任务之一,对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作出进一步明确。当前,全球对产品碳足迹的追踪和认证日趋严格,规范企业碳足迹管理业已成为落实“双碳”行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迫切要求。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以其高效性、创新性、安全性、协同性优势,有望通过开发碳排放预测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一体化推进碳足迹和绿电认证与追踪,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为赋能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协同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绿电交易和绿证交易作为实现绿电溯源的主要手段,当前尚处起步阶段,存在交易量偏低、市场建设偏慢、交易方式偏少、政策力度偏小的现实挑战。绿电绿证交易市场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了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和风险。绿证一旦发行不允许被二次交易导致其流动性较低,降低了绿证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国内绿证仅被全球企业可再生能源倡议(RE100)有条件承认,该倡议要求使用中国绿证的企业提交对绿证全部环境属性的声明。与此同时,绿证与碳核算和碳市场管理的衔接机制尚不完善,绿电绿证抵扣碳排放量的标准和模式尚不明确,导致企业难以将碳减排与绿电消费有效结合起来。

通过“大模型”开发一体化推进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需要在机制设计、技术开发、数据共享、国际协同等方面夯实基础,多维度聚焦发力。

以构建互通的对接机制为前提条件。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的核算范围、核算方法、技术规范均独立设定,需要打通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公里”。针对不同行业“参差不齐”的核算标准和规则,亟待加强顶层架构的规范引领,为一体化推进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

以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核心支撑。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分属不同技术领域,整体技术框架的构建亟待突破。为实现不同技术的有效整合,需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大模型”开发,打通覆盖能源使用源头到碳排放末端的全监测技术链条,从而为碳足迹和绿电的认证与追踪提供技术保障。

以加强同步的环境信息披露为关键环节。以“大模型”开发协同推进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统一协调的行动基础是关键。“大模型”的开发与运行建立在大数据收集基础之上,只有完善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加强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增强环境数据披露的行动自觉,才能为“大模型”开发提供易采集、可识别的数据“原料”。

以对接全球的国际规则与标准为外部约束。以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制定了单方面的规则体系,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共识机制下,需要加强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接轨”。通过跨境数据共享扩展“大模型”应用场景,有望推进全球产业链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为规避国际合规审查风险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今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通过了《绿色数字行动宣言》,承诺利用数字技术加快气候行动,同时减少技术运营造成的碳足迹和污染足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可持续转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利用AI等技术优化能源系统提高能源效率,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各垂直领域绿色转型,持续激发数字化和人工智能(AI)在能源转型和碳中和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支持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协同发展,在当前阶段极具现实意义。为此建议:

推进碳足迹认证与绿证交易一体化管理试点,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标准化可识别的数据支撑。“大模型”开发可为部门政策制定和企业碳排放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前提是能够获取高质量标准化的碳足迹与绿证交易数据。以点带面探索建立统一的碳足迹认证与绿证交易标准体系,明确绿证与碳足迹之间的转换规则,确保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在数据收集、计算、报告等环节保持一致性。构建统一的碳足迹认证与绿证交易管理平台,收集来自各个领域的碳排放和绿证交易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行业、不同设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备可比性和可识别性,为碳排放预测大模型提供数据支撑。

提升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核算精度和效率,构建系统性综合技术框架。“大模型”具有将碳足迹和绿电溯源各自核心算法进行综合开发的功能,可将碳排放和能源追踪数据整合在单个系统单元,助力企业同时完成碳足迹和绿电溯源的核算和换算。企业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在绿电消费中实现更精准的能量溯源,从而更全面广泛地追踪碳的“来龙去脉”。通过实时掌控碳排放和绿证交易情况,综合识别碳排放和绿电使用趋势,助力企业预测未来的碳足迹和绿电需求,优化能源使用策略。

建立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数据信任,优化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链协同降碳。整合产业链不同时点、不同节点碳足迹和绿电使用数据,实现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流通,消除信息孤岛并提升产业链透明度。“大模型”与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结合,自动执行碳足迹和绿电溯源相关协议,在产业链上下游间建立数据信任,有效解决追踪和认证过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高效安全的系统架构下,开发并综合分析产业链各环节碳足迹和能源使用情况,智能抓取碳排放较高、绿电使用较低的生产节点,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降碳,根据碳足迹和绿电使用贡献度,为产业链合理分摊碳排放成本提供测算依据。

监测不同国际规则下的合规要件,为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提供全球化技术解决方案。推进“大模型”跨境协同应用,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跟踪应对全球相关规则和环境的动态变化。自动分析碳排放量和绿电溯源数据是否契合目标国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通过探索推进“大模型”在跨国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过程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国际协同合作,为优化产业链能源效率和减排效果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本文系省社科联重大应用研究课题“江苏统筹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研究”〈24WTA-011〉研究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