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多措并举提升江苏科技人才发展质效
2023-12-11 09:0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坚强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交汇力量,是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优势和主动的关键变量,对于应对西方单边主义和科技霸凌行径,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科技人才发展的主要成效

江苏科技人才发展呈现出向好发展趋势。江苏科技人才数量逐年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由2010年的287447人,提高到2020年的561220人。相对于各个城市科技人才发展现状的较大差距,发展趋势的差距逐步下降。相对于各个城市在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科学技术支出等方面的较大差距,万人拥有的医疗资源、人均居住面积、绿化覆盖率等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差距逐渐缩小。江苏省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复合系统逐渐协同。首先,江苏省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复合系统相同基期静态协同度逐年递增,2012年处于低级协同等级水平,到2020年已经达到中级协同等级水平。其次,在复合系统中,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数值较大,对复合系统整体协同正向促进作用最强。最后,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动态综合效度值大于0,系统协同度总体呈上升态势。科技人才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强。科技人才网络密度在逐年上升,由2018年的0.2494上升到2020年的0.3205,科技人才在城市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网络关联度由2018年的46个增加到2020年的50个,城市间科技人才的关联路径有所增加;2018年到2020年间点度中心度的均值有所下降,区域内城市间科技人才的交流受个别城市支配的态势有所减少;接近中心度的均值由2018年的54.149上升到59.417,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与越来越多其他城市的科技人才产生交流与合作,城市中心者的地位逐步提升。

江苏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苏省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三个系统均存在发展受限因素。第一,江苏省科技人才数量增加,人才占比却有所下降。江苏省高校从事R&D活动的正教授和副教授绝对数量从2011年的16606人持续增加到2021年的33514人,但是在整个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人数的占比则从2011年47.58%增长到2015年的50.08%,又波动下降至2021年的39.52%。第二,江苏省科技原始创新主体数量近年来大幅降低。研究机构中,仅高等院校性质的研究机构数量稳步上升,企业属性、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属性的数量自2020年起均大幅下降,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将会对江苏省原始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江苏省三个产业增幅不配比。2022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9%,低于第二产业的3.7%和第一产业的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幅缓慢。江苏各地科技人才流动具有较大差异。一是南京、南通的点入度大幅度高于点出度,对人才的吸引力日渐强劲,在科技人才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行动者地位逐渐突显,同时,泰州、徐州的点出度大幅度高于点入度,科技人才流出现象突出,长期来看,易引发“马太效应”;二是相对于跨板块流动,科技人才倾向于选择在板块内部流动,不利于科技人才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三是科技人才空间聚类呈现出典型的“阶梯性特征”,以南京市为核心的苏中地区位列第一梯队,苏州市、南通市是关联网络的次级中心,位列第二梯队,连云港、徐州等城市与其他城市科技人才关联较为薄弱,位列第三梯队,不同梯队间科技人才数量分布差异明显。江苏各地科技人才发展较为不均衡。苏州、南京、无锡科技人才发展的态值(发展状态)和势值(发展趋势)均较好;南通、常州、盐城虽然发展态值较高,但发展势头令人担忧;扬州、泰州、宿迁虽然发展态值不高,但发展势头较好;而镇江、连云港、淮安、徐州无论是态值还是势值均较低,处于科技人才发展洼地。

促进江苏科技人才发展的对策举措

扬长避短,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协同发展。一方面,多渠道吸引高质量科技人才,充分利用江苏教育强省的先天优势,就地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出台毕业生直接留苏优惠政策,提高高素质科技人才占比。出台引进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来苏政策,吸引重点发展产业相关人才。另一方面,给予企业等属性的研究机构以更多的资金支持,推动“政产学研金”相结合,鼓励企业新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开展深化以用为本的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让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姑苏、太湖和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使用中来,使研究开发—科研产出—产出产业化链条顺利转化。加强城市沟通,缩小科技人才发展区域差距。一是发挥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带头引领作用,辐射周边城市。发挥南京都市圈、苏州都市圈等城市区域联动效应,加强城市间沟通与合作,实现都市圈内城市科技人才发展互惠互利、互补互助的共生关系,从而提升江苏省整体科技人才发展水平。二是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区域人才信息孤岛,营造科技人才的流动环境,促进科技人才从苏南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向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缓解“马太效应”。三是鼓励具有区位优势、良好科技发展环境和雄厚经济实力的第一梯队优先引入大批高质量科技人才,并逐步向第二、三梯队的地区推移,逐步缩小区域内城市间科技人才发展差距,推动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