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把握科教融汇新方向,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
2023-11-14 09:5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孟 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教融汇”作为一个创新性表述,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科教融汇指包含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切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应当融合交汇,强调两者动态融通的过程,孕育“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新模式。职业院校要精准把握科教融汇新方向,瞄准“科”“教”契合点,探索科教融汇实施路径,将科技革新与师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持续为现代化职教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开辟靶向引才“新维度”,广聚天下科创新才

科教融汇的新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兼具技术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点。当以“伯乐相马”的眼光,识别科技新才,以“百川归海”的胸怀,广纳天下英才。

创新人才引进宣传方式,精准对标“科技新才”。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和深度,把握科教融汇对职业教育发展创新型人才的总要求,面向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有针对性的“高、精、专”新型人才引进工作。拓展“校企合作”的宽度和维度,为现代化产业设立导师特聘岗,通过多种形式聘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建立短期与长期、兼职和专职等相结合的科教融汇师资队伍。

发挥以才引才优势,做大科研人才“朋友圈”。既要深入挖掘现有师资队伍科研潜力,提升学校整体创新水平,更要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呼吁青年创新型人才“现身说法”,发挥人才互推互荐“链式效应”。

柔性引进院士和高层次专家,以科技“领头羊”引领团队建设。通过招聘、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专家人才,形成高端人才引领的团队合力,指导行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一方面补齐知识短板、填补智力空白,不断壮大发展“硬内核”;另一方面发挥人才“领头羊”作用,为学科发展聚集“高精尖缺”领军人才。

拓展平台建设“新宽度”,打造科创人才引育高领地

注重引育并举,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科教融汇型资源平台,主动融入技术创新,为教师干事创业提供高水平舞台。

“以科促改”,以科技赋能学科专业优化升级。聚焦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四链”融合发展,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强化科技与技能的融合交叉,推动专业现代化改革。发挥科研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以专业规划为依据,以行业企业技术难题需求为导向,系统规划、精准谋篇学校科研和专业发展方向,提升平台科研创新水平。

“以科促融”,提升产科教一体化平台能级。一方面,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实现教学与科研系统化协同创新,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共建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研发平台建设,解决一批攻关性难题。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建设“江苏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协同创新基地”“城市水体修复功能材料”等省厅级科研平台,推进“一院一平台”工程,促进教师全面科研、协同创新。

“以科促建”,建立特色产业学院。构建“面向科技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创新创业重大需求”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新型示范性产业学院,广泛吸引各路高水平技能型专家学者成为高职院校科创事业发展的“合伙人”。近年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打造了一批以“京东电商学院”为代表的政校企合作平台,集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服务、产业发展于一体,实现了多方共赢的“飞轮效应”。

构建师资培育“新梯度”,营造“科教相长”良性生态

“教师队伍是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高职院校应主动将科教融汇作为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方向,将科技创新要素有机融入师资培养全过程。

立足科技兴校大局,增强科研发展“显示度”。大兴“崇尚学术”之风,凝聚科研共识,不断优化完善科研政策和制度。坚持目标导向,聚焦高层次级别课题、论文、奖项和科研经费不断向上突破。加大课题项目、成果奖项培育力度,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让教师充分享受科研改革红利,促成科研创收“百花齐放”。

推进职教师资提质升级,铸牢科教融汇理念之魂。组建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科教创新团队,将分散的科研力量聚合成科研集群,产生集聚效应。通过“揭榜挂帅”,让能者脱颖而出,以自身所长自由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的科教创新团队,突破“科研围城”。挖掘“科技领头羊”,培育以企业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和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科教团队带头人,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力量,盘活师资存量,优化科研质量。打造素质过硬、创新意识更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培养体系,增强教师基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课程适应性理念与能力,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把握“教育数字化”方向,以科技赋能教育教学。职业院校应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与实践高地。要格外关注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多层次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人事处)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