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里谈民俗、话传承,江苏这场理论宣讲培训聚焦传统文化
2024-02-04 12:15:00  来源:江苏大讲堂  作者:徐晓冬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把面发......”

2月1日,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全省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在线培训会邀请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薛冰来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传媒)演播厅,以《深入学习贯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挖掘春节文化遗产的强大功能和凝聚力》主题,做专题授课培训并与基层理论宣讲员开展互动。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春节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你知道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吗?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在日期的选择上又有哪些规律呢?

“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节日其实是由两大系统组成的。”薛冰老师在培训会上介绍说,节气系统和节令系统共同构成了传统节日的完整体系。“节气系统顾名思义,是从二十四节气中产生的一些节日,比如冬至、立春、清明、夏至等。”节气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太阳运转来划分的,而节令系统则属于庆祝式的节日,它是根据阴历的月份来划分,春节、元宵节、端午等都属于节令系统。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两种节日划分的系统呢?薛老师解释,这其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法有关。“我们中华民族的历法是一种特有的历法,它采用的是阴阳合历,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阴历则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根据月相确定日期和月份。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古人每隔两三年便增加一个‘闰月’,以弥补阴历和阳历之间相差的部分。”

培训会上,薛冰老师从传统节日两大系列的区别引入,通过介绍中国历法的由来、二十四节气变化、春节的历史与礼俗文化等展开主题,让观众深刻体会春节习俗的美好寓意和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领悟传统节日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关于“春节”和“元旦”,这两个节日名称的来历是怎样的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过年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也有人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请问您是怎么看的呢?现在年轻人过年很多活动不同于传统年俗,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在培训会互动提问环节,薛冰老师与广大基层理论宣讲学员开展了线上大讨论,并一一答疑解惑。他特别解释道,如今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享受到的食物种类丰富,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特定食物抱有过年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年味变淡”。变淡的年味如何浓起来呢?应总结节日风俗的发展规律,顺应时势升华出新节俗,以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活动。

“今天薛老师的直播授课,重温了春节文化民俗,我们深受启发,将策划推出一系列春节活动,推动“文化基因”与消费热点相互结合,例如庙会集市、文艺演出等,相信大家今年过年的‘年味儿’会更浓!”来自宿迁市宿豫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事员李翔宇表示。

泰州市少年宫申慧惠组织小学生代表收看了这次培训课,“在这次课程中,孩子们既能习得传统文化,更能感受家国情长。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体会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编辑:徐晓冬
姓名:
电话:

需求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