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维度 让基层理论宣讲充满“泥土芬芳”
2023-12-22 17:44: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南京市高淳区持续发挥首批“江苏优秀讲坛”百姓学堂的宣讲阵地作用,坚持月月开讲,逐渐形成了一支常伴群众身边、常讲常新的基层宣讲队伍。2020年6月,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高质高效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高淳区进一步整合“江苏优秀讲坛”百姓学堂、原高淳区委讲师团等理论宣讲资源,组建高淳区“淳风化语”宣讲团,聚焦“一个品牌”“两项保障”“三个贴近”“四大课堂”,健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理论宣讲工作体系,构建了宣讲队伍多样化、宣讲机制常态化、宣讲内容通俗化、宣讲形式分众化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格局。2021年以来,高淳区“淳风化语”宣讲团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等,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等书籍,精心组织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4000余场,受众超220万人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到田间地头,“走”进人们心坎,散发出基层理论宣讲的“泥土芬芳”。

一、聚焦“一个品牌”,队伍多样化让宣讲有广度

坚持既用好存量,又扩大增量,既增数量,又强质量。以高淳区“淳风化语”宣讲团为龙头,以社科理论专家、党员领导干部为主体,各街道(镇)、村(社区)宣讲队伍为中坚,结对共建高校和部门特色宣讲队为两翼,建立起覆盖全区的“1+8+N”三级理论宣讲矩阵。一是品牌引领,上下联动。深耕培育区级“淳风化语”宣讲团,指导各街道(镇)按照“一街(镇)一品”原则,打造8支各具特色的理论宣讲分队(“砖红墙正”“理‘响’阳江”“淳声溪语”“谈古论今”“丹漆追梦”“一见如‘固’”“银林之声”“青声溪语”),各村(社区)全覆盖建立基层理论宣讲小分队;同时,区委老干部局、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结合职能分别打造“紫金银辉”“青年讲师团”“好家风”等15支特色宣讲队。通过探索实施“上下联动、力量联合、信息联通、反馈联系”四联模式,在全区构建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大宣讲格局。二是校地共建,内外互动。作为南京最远郊区,面临区域内优质高校专家资源的匮乏等问题,高淳区积极借用主城区高校专家资源,与河海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主动与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合作,依托“柏心同行”共建联盟开展校地联学联训,邀请高校专家学者来高淳宣讲50余场,为基层理论宣讲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与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编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淳风化语”简明读本》4册共5万多字,与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编制《高淳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淳风化语”微宣讲提纲》10篇,进一步推动基层理论宣讲走深走实。三是培育队伍,赛训推动。为激发宣讲团成员内生动力,在全区开展“冬训优秀主讲人”“百姓名嘴”等评选活动,广泛吸纳党员干部、基层群众、先进典型、致富能手等群体,选树一批覆盖广、靠得住、素质强的基层理论宣讲员。举办全区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开展“赛课”“集体备课”活动30余场,持续提升宣讲员理论素养和宣讲技巧。目前,“淳风化语”宣讲团已拥有100名核心理论宣讲成员,活跃在基层宣讲一线。其中,1人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荣获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1人荣获江苏省冬训工作先进个人和南京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6人在南京市“百姓名嘴”评选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落实“两项保障”,机制常态化让宣讲有力度

立足“重落实”“保质效”,建立健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动态管理,推动“淳风化语”宣讲矩阵持续有效运行,激活了全区理论宣讲“一池春水”。一是建立“集中+点单”宣讲机制。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制定宣讲工作方案和集中宣讲安排表,成立高淳区委宣讲团,明确宣讲人员、宣讲内容、宣讲场次,举办宣讲动员部署会、宣讲骨干培训会、集体备课会,在全区组织开展集中宣讲227场。在集中宣讲的基础上,依托“淳风化语”理论宣讲矩阵,通过“文明高淳”云端师资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点单式宣讲活动。今年以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等,组织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1600余场。二是建立“指导+考评”运作机制。制定印发《高淳区理论宣传宣讲工作方案》《高淳区“淳风化语”宣讲团分队导师制工作方案》等,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宣讲工作同向发力、整体推进。同时,围绕高淳区对基层理论宣讲提出“五有一好”“六有一好”标准,制定《高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理论宣讲平台工作质效评估办法》,坚持把理论宣讲工作纳入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动态指导各宣讲队伍宣讲工作,全面提升全区理论宣讲质效。

三、突出“三个贴近”,内容通俗化让宣讲有温度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工程”,找准理论宣讲关键点、对接点、共鸣点,统筹好理论支撑的“深入”和话语表达的“浅出”,让理论宣讲直达心底、触动心灵。一是贴近实际,“小切口”讲透真理味。紧扣重大主题、重要节点的宣讲要求,在集中宣讲基础上,从党的创新理论“大处”着眼,从基层密切关注的“小处”着手,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细分6个切口,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五个牢牢把握”切入,精心打造50余个示范宣讲课程,推出“淳风化语”微宣讲菜单。同时,广泛征集基层理论宣讲“需求单”,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定课题、定对象、定讲师,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二是贴近生活,“身边人”讲好正能量。依托道德讲堂、好人故事分享会等载体,组织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邢青松、“中国好人”卞伟伟、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杨巧云等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用浅显易懂、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典型故事讲理论、话感受,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让微言微语汇聚崇德向善大能量。三是贴近群众,“文艺+”讲活百姓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编制快板《高淳乡村美如画》、诗朗诵《美丽中国》《我们的中国梦》等文艺作品50部。依托乡村红色大舞台、社科红色舞台、“唱响古戏台”等载体,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理论宣讲工作有机融合,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理论+文艺”形式,把理论讲到群众心里、刻在群众脑中。

四、构建“四大课堂”,形式分众化让宣讲有热度

2022年以来策划推出四大“特色课堂”,加强对象化分众化靶向传播,为基层群众送上品类多样、色香味俱全的“精品大餐”和“特色土菜”。一是“空中课堂”屏端讲。以数字化赋能基层理论宣讲,通过网络云端连通电视端、电脑端、手机端,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在高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文明高淳”微信公众号开设“理论宣讲云课堂”专栏,先后推出11期66部总时长440多分钟的线上学习课程和10期1万3千余字《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手册》线上学习资料,通过“万人隔空学”新模式,实现“小课堂大覆盖”,有效解决涉农区老党员、流动党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二是“实境课堂”体验讲。在南京市率先打造“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并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红色地标、乡风文明示范点等串点连线,推出9条研学线路,重点打造“淳思享·强国有我”系列实境课堂,开展“现场看+大家谈”“点上示范+面上联动”等体验式宣讲活动,累计参与党员群众约3万人次。三是“流动课堂”互动讲。围绕“六进六讲”(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村(社区)、进校园、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先进典型示范讲、青年骨干互动讲、“第一书记”贴近讲、文艺队伍流动讲),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农家书屋、文博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把宣讲阵地拓展到群众身边,聚焦基层关注话题,通过“圆桌会”“板凳会”等形式,组织开展“线上学+线下谈”“一人讲+大家议”等互动式微宣讲800余场。四是“站长课堂”点单讲。依托全区1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站长为首的宣讲小分队采取课前调查问卷或现场点题两种方式,充分掌握基层党员群众实际学习需求,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党员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通过“你点我讲、你问我答”的方式,开展解答式、交流式微宣讲700余场,用“土方言”说群众关心的事,用“大白话”讲群众想听的理,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2021年以来,高淳区“淳风化语”宣讲团特色做法被市级以上媒体报道376篇,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日报》、《群众》杂志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40篇。先后荣获2018年度全国社会组织先进单位、江苏省首批“江苏优秀讲坛”、2016年度江苏理论宣讲先进集体、2019年度江苏省基层党员冬训工作示范区、2021-2022年度南京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1人荣获2021-2022年度南京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篇荣获南京市基层理论宣讲优秀理论宣讲报告。

编辑:黄慧敏
姓名:
电话:

需求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