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有一个数字让我难忘——16。看似普通的数字,却勾勒出党和人民用伟大奋斗创造百年伟业的壮美姿态。
渡过长江需要多久?73年前,靖江船工田士章给出了答案:16分钟。
那一晚,长江北岸的芦苇荡出奇的安静,一字排开的小船“半帆待命”,剑指南岸。田士章紧紧握住帆绳,国民党反动派犯下的种种暴行,被逼身亡的妻子绝望的眼神,一一在脑中浮现。一声令下,小小的木船像一把利剑,狠狠地划开江涛,刺进黑夜。
江流湍急,枪声渐起,一颗子弹擦伤了他的脸,鲜血直流,他仍紧紧地攥着帆绳。
渐渐的,帆绳被鲜血浸染。渐渐的,对岸也越来越清晰。
终于到岸!指挥员看向怀表,愣住了。战前最乐观的估计至少要20分钟,而今天,是16分钟!当最后一批战士踏上江岸后,田士章瘫倒在木船上,松开了浸满鲜血的帆绳。充斥在他耳边的,是枪炮声、冲锋号以及胜利的呐喊。
潮来潮往,帆去帆回。渡过长江需要多久?73年后,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项目建设者“石头”告诉了我新的答案:每天前进16米。
隧道总长约6445米,是国内在建承受最高水压、最大直径、最大埋深的过江隧道。“石头”他们负责的左线通道需穿越民居房屋群、长江、大堤、船厂、码头,每向前掘进一米都极具挑战。
记得那天,我到施工现场采访。隧道内,一股又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闷热难当。说起他的外号,党员先锋队队长“石头”一改工作时的严肃神情,不好意思地笑了:“嗨,这外号是工友们取的,他们总爱打趣我,说我有股子倔劲儿,‘聚力一号’一天不休息,‘石头’一天不下班。”工友悄悄告诉我,“石头”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几次写了请假条又偷偷撕掉。我翻开他的工作日志,上面赫然写着几行大字:“桥的价值在承载,人的价值在奋斗!每天向前16米,雷打不动、风吹不倒!”
历史的指针指向2022年的金秋十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又一次捕捉到了“16”的身影: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是啊,这十年,从“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共同富裕;从“啃硬骨头”的全面深化改革,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到“只此青绿”的美丽中国建设,从“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败斗争,到“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十年跋涉,十年笃行,伟大成就与变革映照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也记录在我采访的每一位普通人的生活变迁之中。
从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斗,到火红年代的接续奋斗,在求索和追寻中熔铸,在坚守和牺牲中砥砺,在奉献和担当中淬炼。写在我采访手记里的这三个“16”,穿越历史的长河,连接起过去和未来,铭记着光荣与梦想。它诉说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铮铮风骨和革命品格,它揭秘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它激励着中华儿女赓续红色血脉,跨江赶海,再扬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