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正文
在“双循环”格局下构建江苏现代产业体系
2020-09-29 11:14:00  来源:新华日报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主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抉择。在新发展格局中,江苏作为始终致力于走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前列的经济大省,如何及时把握“双循环”核心要义,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成为续写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进程中亟待广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9月2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承办的“江苏智库学者沙龙”在南京举行。此次沙龙活动以“经济双循环与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共同为江苏“十四五”规划的筹备与启航贡献智慧力量。

“双循环”格局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当天活动中,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作为主旨演讲环节的开场嘉宾,率先提出“双循环格局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升级版”的论断。他认为,“双循环”格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动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新体系。对内,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实现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质量升级;对外,要以扩大开放为重要渠道,努力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改善外部环境,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用主场与客场的变化,形象地解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深意,即过去中国的全球化是在客场进行的,其具体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向中国发出订单,相关产品由中国企业代工生产,然后再销售到西方市场或者全球其他国家市场上去。而“双循环”的提出,则是要把中国的全球化放在主场进行,旨在充分用好中国的内需市场来带动全球化。这一转变的实现,将不仅有助于中国更好地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还有助于中国补齐自身的两大发展短板,一是自主知识产权,二是自主品牌。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李永明认为,加快构建经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于江苏而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推动实现“双循环”有助于逐步缓解江苏工业经济对于外部经济的依赖,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它是推动江苏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手段,有助于江苏借助国内大循环实现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另外,它也有助于江苏制造业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形成具有更强竞争力、更有韧性的产业链,更好参与新一轮的国际分工。

加速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会给未来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带来新的调整。目前已有迹象表明,大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自给自足的倾向,小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正倾向于本地化或者集约化。

对此,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要紧紧抓住自身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同时把握好“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这一关键性要点,着力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重点提升产业链技术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对于江苏而言,要立足自身产业链的完整性突出、开放性鲜明、集群性占优、成长性显现等特色优势,借助高质量的区域产业链集群发展、供应链体系的智能化场景应用、“一带一路”和新基建的战略机遇等稳步推动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协同升级。

围绕“如何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与会专家们纷纷从不同的创新角度给出建议。沈和指出,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引领锻强创新链、价值链,是重中之重。落实到江苏实践,一是要更加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努力在生物技术、微纳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培育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要更加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三是更加注重技术要素的市场改革;四是要努力激发企业创新的主体活力,形成更高创新形态的体制机制,建成更高层次的国家级创新载体。从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来说,江苏应注重抓好中日韩、东盟等周边地区“小循环”,加快塑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新兴制造业体系,在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

立足对新基建发展机遇的把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王树华建议,江苏首先应扬长避短,围绕当前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自主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同时注重补齐新基建对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支撑“短板”;其次内外结合,一方面仍要坚持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内改革上,以新基建助力发展内循环经济,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通过原创性的研究,加强对基础产业的发展引领;再次是以合作谋共赢,鼓励和引导企业相互间形成命运共同体,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共同打造“我们”的产业。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专家、副教授、博士刘波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鉴于江苏的数字经济刚刚起步,江苏在扩大数字经济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要兼顾苏南苏北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均衡和大中小型企业的机会均等,可提前编制全省数字产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并尝试率先组织发起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共同体,争取为全省的数字经济发展赢取更多主动权。

有效扩大内需,率先建设消费型社会

刘志彪表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第一个影响“就是扩大内需乃至分配改革会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就在于对内开放,要在国内切实构建起统一的开放性市场。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用“连通性”强调了构建统一市场对于释放中国“超大经济体”优势的必要。干春晖解释,“连通性”的构建是多层次的,它既包括交通、通信等领域的“硬”连通,也包括政策、法规等标准的“软”连通,同时还要求国际与国内的连通。

针对具体应该如何做,沈和认为,应抓住国内消费需求这个最大的拉动力,把率先建设消费型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在消费型社会建设路径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要准确把握消费升级,加快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教育、养老等服务业发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同时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全新的消费格局,把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作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关键抓手,聚焦重点领域,大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此外,还要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多行业融合互动的消费形态,不断促进共同富裕。

结合江苏是制造业大省这一发展实情,成长春和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晓峰均从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协同的角度为江苏的“双循环”建言。成长春提出,可以城市群来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产业链的闭环。一是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纺织、汽车等产业集群;二是发挥各城市群发展技术比较优势,推动省内各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分工,全面提升区域协同的水平;三是推动群链城市形成紧密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发展合力。陈晓峰则提出,可充分赋能集群促进机构,将政府的一部分服务功能让渡给这些机构,使其有更多的权益和可以调动的资本与资源,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专业集群领域的协调与引领作用。

最后,来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博士凌永辉以新苏南模式中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协同化的趋势为例,分享了他关于以所有制结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构想。他认为,所有制结构的协同有利于为各地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激活市场活力,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社会财富的增多,进而实现对以往过度依赖外资经济下的代工模式的改变,为“双循环”的新格局构建提供最重要的内需动力。

本报记者 笪颖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