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2024-04-03 08: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刻阐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所形成的创新驱动型生产力,形成于科技资源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进程,代表着社会生产能力的质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一道“时代必答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本身就具有“新质”特征。2016年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网信部门践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上来,统一到总书记对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的科学谋划上来,统一到总书记对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

着眼“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不断创造新价值。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是抢占信息时代发展主动权、竞争主导权的关键所在。网信系统将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牛鼻子”,着力推动核心技术发展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充分发挥江苏高校众多、科研院所集中、信息产业基础好的优势,积极构筑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推动解决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0”的转化,让更多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着眼“数字经济”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性力量,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形态。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产业链供应链、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规定了重点着力界域。网信系统将更加注重以数字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围绕建设网络强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行动,协同推进算力提升、算法突破,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

着眼“绿色低碳”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底色,加快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要求,新质生产力的“质优”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绿色发展上。网信系统将加快推进“双化”协同工作,建好用好省级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化转型,发挥绿色化转型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形成数字化、绿色化良性循环,带动新的技术进步,引领新的发展方式。

着眼“人工智能”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加快做好网络综合治理和网络安全防护。作为数字化的高级形态,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网信系统将持续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统筹推进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应用,引导更多行业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千行百业;统筹推进技术监管与内容治理,建立包容审慎的治理机制,强化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支撑,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内容生态,进一步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作者:杨力群,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

编辑:王晶枫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