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培养高校双创型“新农人”
2023-11-27 09:2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孔晓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涉农专业人才长期短缺,农科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人数不足。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难题迫在眉睫。

涉农高校是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来源。深化涉农高校教育改革,立足“新农科”建设,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专创融合”理念为指导,推动“理论—实验—实训—实践”四位一体协同。落实“师资+管理”双重保障,积极探索涉农高校农科人才培养路径,对培养具备宽口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爱农业、有文化、懂经营、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双创型“新农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螺旋式融合:激活“四位一体”训练模块

在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上,依托校内外农林实验基地、实验室等,增加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创新试验,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在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上,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结合涉农工作岗位所需强化学科训练。在专业拓展技能上,探索包括“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新农科”等人才技能培养新路径,以适应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

要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打造一批新型农林教研合作基地。建立师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团队,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在打造涉农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上,对标新农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可开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等主题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完善实践育人教学方式,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推进新农科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构建“新农科+产业”教学模式,支持学生寒暑假到涉农企业实习,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完善涉农专业人才评价考核体系,调整专业课程考核比例,按照“334”“343”等比例设置实验、实践、理论考核的成绩。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重视应用考核,增加技能性考核。

聚合式保障:建立一体化专创融合机制

学生工作部、创新创业学院、行政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协同发力,为双创型“新农人”培养提供聚合式管理保障。各部门厘清职责分工,就农科人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制定培养方案。建立农科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加强沟通协调。农科学院与相关学院要在交叉学科课程、硕博项目群、产学研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为人才培养搭建大舞台。

要推动构建“学院—系—教研室—教师”四位一体的院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纵深联动关系,围绕双创型“新农人”人才培养目标,牵头成立由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科研人员代表、一线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共同谋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具体业务,形成齐抓共管、合理分工、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

关键性支撑:打造高质量专创师资队伍

构建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涉农企业管理者等组成“专兼结合、校内外协同”的双创型“新农人”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对学生涉农创新创业的指导作用,破解专创师资“质”与“量”不足的难题。

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深挖农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厚植学农爱农情怀。聘请资深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深度讲解学科交叉融合知识,提升教师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增加专业教师参加双创培训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涉农项目研发和应用转化。支持教师到地方或乡镇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历。

推动科研制度改革,简化科研清单和程序,让专业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开展双创项目。建立完善双创项目指导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双创成果纳入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条件,激发教师投身双创指导积极性。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本文系教育部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23JDSZ3049〉,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JGXM017〉的研究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