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
2023-11-20 09:1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 玉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推进思政课智能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基于此,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新思想概论”课)为例,探究数字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创新赋能的实践路径。

把握教学对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精准性

把握教育对象,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创新精准性的内在要求。传统大水漫灌式教学无法精准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与差异,致使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获取学生的专业背景、先修课程、学习习惯等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精准数字画像作为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可更充分了解教学的“需求侧”,将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与期待作为有力抓手,实现教学内容的靶向供给,回应学生的所想所需,使思政课真正成为让学生可亲可近、可学可用的课程。

“新思想概论”课理论性较强,例如第一章要求从历史维度与理论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其中所包含的抽象理论、宏观话语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较好理解,但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理论背景的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如果教师不进行贴合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方式精准设计,不仅达不到理论讲授的目的,反而还会导致学生曲解理论。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针对性

传统平面化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大学生对思政课冠以“说教”的刻板印象。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关键是坚持“内容为王”,利用数字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挖掘、可视化呈现,从中发现其学习偏好、现实观照等宏观数据以及思想动态、情感需求等微观数据,有针对性供给教学内容,解决思政课“供需矛盾”。科学分析教学内容。基于对教学对象的精准分析,以满足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的,运用数字技术分析教材内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等教学资源,靶向聚焦,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鲜活性。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适时调整,将社会关注、网络热点加工成课堂教学的优质素材。

“新思想概论”课与现实连接较强,可运用数字技术提前收集捕捉学生对不同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真正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自己的困惑,由“需要学”转变为“想要学”。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灵活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以教材为中心的“拿来式”等单向度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大学生精细化、个性化的知识需要,使大学生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旁观者”。数字技术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首先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全过程。其次,利用虚实结合的场景突破场域限制,改变线性教学过程,将思政小课堂打造成“行走”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新鲜活力。再次,借助数字智能平台全面链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打破时序限制,改变传统中心式育人方式。

“新思想概论”课内容丰富而且章节较多,涉及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内容,学生很难整体把握所有教学内容,因此可以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课本教材之外的丰富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还可以利用交互式多媒体、场景开发等技术,打造以军事、文化为主题的虚拟场景漫游,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融入感。

助力教学评价,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直观性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引导学生价值、情感、态度与行为的任务,如果仅采用课程得分、出勤表现等指标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易形成评价泛化、形式化等问题,无法准确评估思政课教学成效。应在现有评价标准之上,借助数字技术开展科学教育评价。一是坚持差别化评估策略。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设置差别化的评估指标。二是完善动态化评估过程。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数据能被详实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反馈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实时比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三是建立长效化评估机制。数字技术拓宽了思政课的场域、增加了思政课的深度,评价体系也应与时代同向、融入大格局、拓展大视野,建立起长效机制,维护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稳定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并且是在指导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新思想概论”课的评价体系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尤其是学生对于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把握与践行,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本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应向差别化、动态化、长效化的评价方式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提升机制研究”〈2023SJYB0086〉、中国药科大学校级教改课题“运用教学大数据技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实践”〈2023XJQN48〉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