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正文
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2020-11-24 10:46:00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同时,也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如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既要优化政策设计、加大投入,也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发作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当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亟需从多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将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选拔到合适岗位。诸多事实表明,政治激励是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方式,它能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能。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中办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也明确提出,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持续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关具体措施落实。事实上,在近年来的扶贫攻坚工作中,一批敢于担当、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一批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及时被党组织吸纳。这些举措不仅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投入扶贫攻坚的士气,也说明加强政治激励是推动干部积极作为的有力举措。

做好政治激励并不仅仅在于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还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把脱贫攻坚工作实绩作为基层组织换届、“两代表一委员”推荐的重要参考;对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优先考核激励,并适当提高干部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大力储备、多岗位历练、大胆使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勇挑重担的优秀年轻干部;根据脱贫攻坚工作实绩,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选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或从优秀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干部、优秀村(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街道)机关领导干部。这些举措既释放激励效能,又切实解决基层干部晋升通道狭窄、职业发展遭遇“天花板”以及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总而言之,要通过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能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当前,既要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又要推动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运用容错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扶贫攻坚工作的内生动力。从江苏等地的实践经验看,在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中及时启动容错机制既能消除当事人的疑虑,还能激发其他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在这个过程中,亟需以中央有关规定和各地具体管理办法为蓝本,结合脱贫攻坚特殊情景中的具体情形作出进一步细化,以便操作。

人无精神不立,精神激励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激发作用。特别是在重大任务面前,精神激励能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形成强大内生力。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扶贫攻坚工作干部的精神激励。2018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召开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一大批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干部分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等奖项表彰。一些地方也先后开展了类似表彰活动。事实证明,国家和地区等层面分级分类实施表彰举措,不仅激发了广大扶贫攻坚领域的党员干部,而且在全社会营造了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良好风尚。

精神激励不仅包括褒奖,还包含宣传引导。在做好精神激励的同时,还应通过报、刊、网、端、微、视等媒体矩阵,积极宣传报道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先进事迹和英勇行为,真正体现“显政”的引领作用。

关心关爱是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关心关爱干部,多为干部办实事、办好事。近期中办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提出,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真正把干部带薪休假、津补贴、职务职级等待遇保障制度落到实处。这就告诉人们,要把关心关爱作为干部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在一线扶贫攻坚工作的党员干部,需要重视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谈心谈话、轮换休整、落实有困难家庭的照顾帮扶、创造更加舒心顺畅的工作环境等多方面,特别是要加强对一线扶贫干部的心理调适。比如,可以通过健全完善干部心理干预和救助机制,把长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奋战扶贫一线的干部作为重点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干预、对症治疗。同时,还可以利用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掌握扶贫一线干部思想状况,切实解决其思想顾虑。

陈 朋(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