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在把握教育三重属性中夯实教育强省之基
2025-05-19 10:1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现总 张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当前,江苏正在全力打造教育发展高地。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是江苏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步步进阶的题中应有之义。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的政治属性是由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因而具有政治性。列宁强调教育对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无不彰显教育的政治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使教育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教育不偏航。要继续实施教育系统党建“领航行动”,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使党旗在学校高高飘扬。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战略布局、方针政策。站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通过省市县校四级体育联赛机制、美育浸润行动、润心行动、阳光下成长活动等,推进“五育并举”。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时刻践行中国共产党“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的人民属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教育的出卷人和阅卷人,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造福全体人民。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2013年,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24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以贯之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始终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坚持教育人民属性的生动体现。步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江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挑战。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不断通过“1+3”重点功能区战略部署、“苏北教育振兴计划”等缩小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等措施推动各阶段教育协同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与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实用性和针对性,引导高校教育特色发展,注重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扩优提质,致力于满足全体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求。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既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精神文化资源,又从民生出发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要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搭建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继续开展“百校千企万岗”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教育要扎根中国广袤大地,引导学生在思想理论层面关注、认识我省各类民生问题和相关政策。加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力度,将教育的育人场域从课堂延伸到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和社会基层,让学生在服务社会和改善民生中自觉担当新时代青年的伟大使命。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更好发挥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倍增效应。教育的战略属性是由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决定的,是教育活动的时代使命。一百多年前,面对中西方国力差距,先进知识分子指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强盛的关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要充分展现教育在培养顶尖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及加速成果转化方面的价值,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推进,以高质量教育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服务大局“谋”教育、着眼未来“兴”教育,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教育要能够预见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树立前瞻性的教育理念。通过创建青少年科学教育服务平台、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加强STEM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技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同时,将教育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系统之中,与国家的战略目标、社会需求、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相连。“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坚持系统观念,强调推动我国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全面发展。积极发挥教育部、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作用,加强省内高校品牌专业与“1650”产业体系合作,持续建设更为紧密的科技系统与教育系统互动机制。加强江苏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重点基地、一流课程,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以科技赋能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号:2022SJZDSZ021〉阶段性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