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03-08 09:4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吕永刚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并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其中重要内容。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在厚植高质量动能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之所以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在于面对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内需求升级、外部压力不减的情况,只有在质的跃升中才能打开量的新扩张空间,高质量发展由此成为我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华山一条路”,也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治本之策。一段时间来,江苏作为重要参与方的外贸“新三样”备受瞩目,其爆发式增长看似偶然,实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积厚成势的结果。由于拥有头部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创新人才、自主营销网络等综合优势,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新三样”形成可观的创富效应,激发起创业兴业热潮,产生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税收贡献显著,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源头活水。2023年,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攀高至41.3%和49.9%,体现了江苏产业质态的持续改善。这种进中提质、质量互进的态势,成为江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势和底气所在。面向未来,江苏唯有坚持新质生产力导向,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保持战略定力,一片片打开产业创新突破的新空间,才能更好筑牢民生发展之基、财富之基。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适配逻辑,在高水平供需平衡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内在要求高质量供给与之适配,形成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这成为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逻辑。从江苏情况看,伴随居民消费的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转型,江苏各类经营主体更加注重品质品牌、创意设计、人文赋能、消费体验,更加注重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的打造,在市场端形成更高层次的供需匹配。对政府而言,江苏坚持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另一方面把握居民需求之变,自加压力、抬高标杆,制定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以标准引领民生保障与改善,同时逐步推进“民生七有”转向“民生七优”,整体提升全省民生保障质量水平。面向未来,江苏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力创造更高质量的有效供给、更高标准的兜底保障、更为均衡的公共服务,在更高水平的供需匹配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效率逻辑,在增强群众致富本领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才能跳出看起来很美实则危害巨大的“福利陷阱”。其逻辑依据在于,对于中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经济体而言,既要倡导奋斗实干,也要提升人力资本,这样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生产效率优势,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人力资源丰富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优势。江苏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推动更多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各类创业人员等群体跻身中等收入行列。2021年起,江苏开始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多重复杂因素冲击下,近两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3%、6.9%,保持较高增速,但要实现预期目标,还需广拓农村居民增收渠道。面向未来,江苏要以更大力度守护“一老一幼”,提升居民教育、健康水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为群众干事创业、增收致富创造更好条件。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共富逻辑,在增强发展的均衡普惠性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定性和共同富裕定向之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阶段不断演进、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深邃的共富逻辑。江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百姓富”根本导向,着眼百姓所需所盼,激发百姓所能所长,围绕促进人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两个核心任务,在综合实力较强、居民收入较高、区域城乡差距较小、人的素质和文明水平较高的基础之上,以更高标准打造“富之标杆”,以更宽路径丰富“富之源泉”,以更高定位补齐“富之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受益面广、关注度高的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持续扩大服务供给,将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努力让广大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面向未来,江苏要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生活。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