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做“忠诚精实”新人
2024-02-28 09:2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文涛 高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等科学家精神。杰出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重要开拓者欧阳平凯院士,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工教学、科研,团结带领南京工业大学相关学科团队、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探索形成了以“忠诚精实”为特征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既与科学家精神一脉相承,又丰富了科学家精神的实践。

“忠”意为忠于祖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科学家应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密追踪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需求,潜心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深度参与重大科技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了解现实关切,将科学研究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科学家应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突破学科边界,积极探索未知领域,致力提升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全力推动科技进步,为人民谋福祉。欧阳平凯院士常说,“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鼓励大家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工厂车间里、产品装置中。以应汉杰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南工大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从工程中提炼科学问题,通过基础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发展生物技术,引领生物经济”理念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并成为牵引化工等诸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战略技术。

“诚”意为胸怀坦荡、待人以诚。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时代赋予科学家的光荣使命,也是科学家应有的历史自觉和行动自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科学家应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在实践中担当重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全力将教育和产业结合起来,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融合,既注重深化理论学习,更突出实践能力提升。南工大以厚植家国情怀、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改革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包括杰出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在内的30余万高质量人才。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28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精”意为勇于开拓、精益求精。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理论突破、科学进步与技术变革。科学家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创新的领航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家勇于打破常规、突破桎梏,不断开辟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路径。他们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积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及时反思,勇于尝试,不断为科学事业注入新活力。正是克服困难所需的勇气和毅力,促使科学家在面对理论瓶颈、实验繁复、资源不足、人手短缺等难题时,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目标。南工大生物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恪守“顶天立地”的研究理念,针对生物催化剂活性低、生物催化过程难以连续化、过程工程技术和装备落后等严重阻碍我国生物制造发展的共性难题,创造性地开展了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互适应性原理、工业生物催化剂的代谢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并开发了反应分离耦合、基于能量调控的物质代谢等系列共性技术,尤其是细胞集群强化发酵技术,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生物乙醇等发酵过程从间歇式向连续化生产的颠覆性转变,显著提升了我国生物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实”意为求是务实、实干为要。科学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展知识边界,更在于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科学家以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境界,将科学事业视为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为人类谋福祉的重要方式,将勇于创新、不断创新作为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既关注学术探索,也注重将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改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南工大全面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参与政产学研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学校构建“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成果产业转化”完整创新创业链,坚持把国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长结合起来,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数十家。“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万余项,科技经费近43亿元,日益成长为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的典范。

(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政策研究与规划处副处长、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