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区域率先样本的学术探索
2024-02-28 09:3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宋林飞

东部区域率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近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王树华、孟静、查婷俊将他们所著的《省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京沪苏浙鲁粤六省市的分析》一书出版了。三位学者持续跟踪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现代化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学术理论功底扎实,而且政策研究经验丰富,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省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具有贯彻执行国家战略、协调动员市域与基层力量的作用,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制度优势、发展战略和地方创新路径的重要窗口。从省域现代化实践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区域非同步性、非均衡性,有利于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本书从省域现代化的视角,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六省市现代化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理论思考,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解。既为其他省市区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借鉴,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学理探索。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六个视角,以全面系统把握省域现代化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要求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本书的省域现代化研究,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经济现代化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文化现代化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要求;社会现代化为其他方面现代化提供社会发展和保障的环境;生态现代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要求;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主体要素。从而形成本书开阔全面、系统深刻的省域现代化视野。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建立了三维分析框架,以总结凝炼省域现代化的特征、历程与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全书的主要篇幅是使用三维分析框架对六个省域现代化实践特征、历程与经验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分析总结,具体生动展示了我国东部省市率先发展的精神风貌与示范作用。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实施国家现代化战略的进程中发挥了示范作用。上海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以引领性的现代化实践发挥了带动作用。江苏肩负“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与责任,正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浙江率先探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断为省域现代化创造新的经验。山东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探索“大进大出”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广东经济总量30多年来居于全国首位,率先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创新的成功样本。六个省域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与成功经验精彩纷呈,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与灿烂前景。

本书的特点之三,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六省市现代化实践总结中探索率先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启示。本书关于六省市率先发展战略、发展基础、创新突破和比较优势,为全国其他区域树立了奋进的标杆,提供了成功的样本。率先推进省域现代化实践的群体现象,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拓展我国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前瞻性规避现代化发展的风险,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对于我国省域率先现代化实践探索的分析,既包括对发展基础和特征的结构性分析,又包括对现代化发展历程与实践路径的历史性分析。在横向比较中揭示六省市各自的要素结构、区位优势、政策创新等基础上的特色发展路径;在纵向的历史性比较中揭示六省市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累积性优势,既凸显了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又彰显地方自主性、创造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为省域现代化发展提供经验示范,也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内涵提供重要启迪。

总体而言,本书以省域现代化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六省市进行个案剖析和比较研究,在研究逻辑上试图建构起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地方性创新实践、现代化内涵的一般性与多元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理论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可操作性。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原主任、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