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路径
2024-01-17 09:2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孙景珊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以高技术产业、知识服务业、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创新资源成为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创新资源的分配与布局明显形成了产业协同集聚现象。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协同集聚布局,是推动城市创新资源集约、规模经济发展、产业链关联以及知识共享等的必然选择。

南京市一直把创新作为城市底色,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京市研究制定了《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及《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方案》与《意见》以产业协同集聚视角前瞻性地部署南京市创新载体建设,通过对新型研发机构与创新载体建设规划等手段,在保证行业生态稳定性的同时形成产业协同集聚效应,打造南京“引领性”创新特色。同时,《方案》与《意见》聚焦重大科创平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领军企业的培育以及结构性人才的吸纳,为南京市优化产业格局和空间分布、加强政策引领、减少社会成本、增强创新互动、加快知识溢出等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产业协同集聚理论,产业协同集聚通过创新互动、社会成本降低以及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首先,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校子系统和研究机构子系统往往需要与企业子系统进行协同创新。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由于对其成本与风险的考虑,企业往往通过外部渠道获得多元知识技术。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集聚区,通过与企业进行有效连接,在创新成果商业化同时获得横向科研资源,驱动进一步研发创新,产生创新互动效应。其次,政府以政策调节与引导基金为抓手,稳定企业与资方的策略选择,引导三方协同发展,减少市场投机等不规范行为,降低社会成本。最后,由于知识技术的外部溢出性在空间存在边际效应,创新载体的建设可以构成创新主体空间上的集聚,推动创新的知识溢出效应。因此,为进一步深化引领性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南京市结合自身特点对创新主体、科创基金以及创新载体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以及重构。在创新主体方面,南京市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优化升级:由政府搭建平台,高校科研人员控股,核心龙头骨干企业参与转化成果,形成三方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现已有400多家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这种新机制通过市场的功能充分发挥南京的高校以及研究力量,释放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对产学研融合、塑造未来产业新的增长极打下良好基础。

在科创基金方面,南京市通过两只引导基金扩大创新主体资本来源,并以参股的形式在供给端间接干预市场,引导企业创新。在这种模式下,创新企业不仅能快速融资发展,减少对政府财政方面的依赖。作为风险投资的融资主体也获得了政府补贴,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让权、让利、奖励”等各种优惠政策,极大提升了融资主体的社会声誉与收益。南京市政府强化了引导基金的让利机制,保障创业投资生态系统主体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了参与科创基金三方结构上的稳定。

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南京把城市核心区由于工厂、高校等搬迁后留下的产业空白地区部署为以创新港、海智湾和高新园区为代表的小型硅巷科创载体。由于这些载体的产业集聚,配套设施齐全,有效地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回流回补,加强了创新人员的聚集。创新港通过开放共享大型的仪器设备,集聚高校资源和产业资源,建立大型的创新平台,形成吸引高端人才的战略高地。创新港的部署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围墙,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形成创新生态的闭环;海智湾通过打造类海外的环境,满足海外人才的创新需求以及生活习惯,吸引海外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建造与国际交流的创新平台,增强创新的开放性;高新园区通过南京市统筹部署区分产业方向,在各园区内集聚整合产业资源,减少同质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市处于建设高质量引领性创新型城市的探索阶段,创新规划与部署必须补强以下短板:一是产业结构趋同。2021年,长三角一市三省先后公布了各自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通过对比四地文化产业的规划部署发现,集群之间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数字视听与数字娱乐方面,有较大的趋同性。这种毗邻地区间的高度同质化的产业结构无疑会增加竞争成本,降低知识技术的流动性,抑制创新效率的有效提高。二是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存量较少。在2022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南京市必须在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产业协同集聚方面形成新的优势。三是文化聚集度有待提高。南京市的文化产业聚集缺乏专业性优势,并且产业相对离散,区域内聚集效应并不高。这影响了南京市的文化产业产生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溢出效应,成为提升创新效率的短板。

总之,坐拥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南京市,应坚持利用科创基金的供给侧引导,利用国家重大专项的研究资源,通过与研究院协同互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最终使高校科技成果精准转化;并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及配套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测,检查督促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有效落实;同时应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孵化大量高科技企业,形成产业协同集聚效应、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报告)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