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高标准体系化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08-15 14:3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俞建飞 周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强定力,奋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始终坚持农民主体的基本立场,突出“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的行动理念,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真正在高质量发展上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持续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强化城乡有机统一的系统思维。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重要切入点,注重多目标平衡,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各种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实现政府、市场、集体和农民等多方力量的最佳组合配置,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学好练精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深入基层、掌握实情,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的点子、政策、方案,以更好地服务全省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牢牢把握“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个总目标以及“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聚焦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持之以恒推动实施“乡村高标准建设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持续实施乡村高品质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行动。按照我省《关于“十四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农村户厕粪污接管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乡镇(街道)达到500个以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农村居民生活体验、乡村吸引力提升、社会资本拉动等角度看,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农村对人才、资本、资源的吸引力。特别是面对当前农村人口及人才流失严重、乡村资金资源输入乏力等发展性问题时,更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质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加强各类资源投入强度,持续实施乡村高品质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行动计划,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引导理念变革,带动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深化实施苏北农村住房条件可持续改善工程。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对于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正式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并将其作为江苏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房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客观地说,苏北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动态清零”,“三年改善30万户”的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让苏北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苏北仍有大量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需要深化实施苏北农村住房条件可持续改善工程,在政策引导、资金带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有效途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改善和提升农村住房水平工作中来。

着力实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宜业化对接更新工程。数字化智能时代给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业态延伸拓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数据显示,2022年我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7.2%,数字乡村的发展水平、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均位居全国第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农村发展的基础,对于推动智慧农业、未来农场等农业产业新业态发展以及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有着积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其成本太高、农民数字素养相对较低的现实困境,部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仅局限于一些超高标准的实验示范基地,一批数字治理工具被弱化为分散化、碎片化的APP或办公楼里某个可视化大屏。高科技落不到田间地头、乡土村头,自然也就很难真正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实实在在的普惠支持。建议精准实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宜业化对接更新工程,尽快实现熟化技术由点到线到面大面积推开,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建立健全乡村建设“建管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乡村建设不仅要考虑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多维互动与合作来更好开展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更要关注建设之后的各种硬件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良性共治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以及公共服务的长效监管。鉴于部分地方存在“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建设有规划、运维有计划、监管有标准”的建管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一方面,要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持续压实责任链条,抓细抓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建管并重的多元共建机制,坚持在多方协同的共建共治中实现长效监管,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

(作者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南京市浦口区政协副主席;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