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增强高校策源功能 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023-07-12 08:5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潘芸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第一个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江苏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充分考虑了江苏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综合兼顾了产业和科技双重属性,事关长远发展大局。

把“定位”变成“地位”,需要在科技布局、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平台打造等方面协同推进。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推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江苏高等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前列,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体推进,更大力度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更好发挥高校重大成果“供给库”、人才培养“主阵地”、创新精神“点火器”的作用。

提升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服务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的问题。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高校应积极发挥基础研究的深厚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原生动力。夯实基础研究体系,支持高校开展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瞄准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进一步完善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学科总体布局。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出发,前瞻部署、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多领域、前沿交叉的重大平台,积极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不断放大科学、技术、产业的正向循环效应。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战略人才是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把急需高层次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加大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布局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重点打造体系化、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产业研究院,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联合培养试点,培养更多产业前沿领域创新人才。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深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和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进行阶段性脱产学习,鼓励聘请企业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开展教学、研究生指导等,培养更多直面产业需求、解决技术难题的实战型人才。对于一流大学而言,坚持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以“大师+团队”集聚一大批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的科研“大兵团”,瞄准“国之重器”打造和“杰出人才”培养,持续攻坚、持续突破。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主动对接产业转型需求,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深化协同创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居于科技创新链的不同分工位置。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发挥着“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与此同时,蕴藏在高校中的创新资源,一旦有效转化,就会拥有广阔前景和巨大能量。许多科技型企业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关键就是找准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赢得了发展先机。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强化知识创造、原理突破、实验验证、中试放大、工程熟化等一体化部署,推动高校科研“富矿”产出更多成果,合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脆弱点。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支持高校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引导企业加强对接和创新投入,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完善科技创新配套服务,建立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和中试平台,加大科技经纪人培育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价值评估、技术孵化、市场定位、产品推广、法律政策等专业指导,打通从原理样机到工程样机再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健全评价体系激励政策,坚持减负与激励并重、授权与服务并举,既要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刻苦钻研精神,更要打造让大家坐稳“冷板凳”的温暖环境,建立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基础研究评价制度,厚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的文化沃土和良好生态。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