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3-06-27 16:3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溯中华文化之源流、述与时俱进之路径,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规律性认识。“五个突出特性”的阐释将中华文明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人类文明的独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最有生命力的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这“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也决定和引导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辉煌。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未来中国。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底蕴的集中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展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推动下,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传播开了,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了,中华五千多年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我们一定要深刻把握“五个突出特性”,汲取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为什么能够结合?“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是这一“结合”在新时代的最大成果,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引,无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历史逻辑、深刻理论逻辑和深远实践逻辑,更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历史自信,坚定了实践主动;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铸牢了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动力。“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厚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根基、文化血脉。要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深刻把握历史实际与中国社会现实,着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从而实现文明意义上的综合创新,为中华文明增添新的生机活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宝贵思想文化资源。要秉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