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彰显区域特色,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2023-06-14 09:2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沈坤荣

党的二十大以来,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如何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江苏新实践?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江苏发展大会上按照地理脉络展望了江苏高质量发展“版图”。四大功能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共同支撑起江苏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

“金色名片”的引领作用更加强大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积极参与未来国际竞争,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以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沿江八市打造世界级扬子江城市群,关键在于找准战略定位,形成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名片”。

聚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能力、产业化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发挥江苏沿海空间广阔和扬子江城市群人口的规模优势,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先进服务业,实现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发展。

聚力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常态长效的南北发展协调机制,强调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为南北联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常态化的城市间交流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功能区内部错位发展。

统筹“三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南北联动跨江融合。第一,以“补短板、促连通”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南北高铁网互通,织密乡村公路网,加强城市群与机场群的耦合,建设海江河港口矩阵,加快形成港口群规模效应。第二,以“强功能、促融合”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突破“智改数转”关键核心技术,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人才高地。第三,以“提档次、强支撑”强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蓝色板块”的潜在动力更快释放

江苏是海洋大省,“蓝色板块”是江苏最大的潜在增长极。培育壮大海洋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主动选择,以及应对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必要条件。

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陆海统筹,提高海洋开发、环保和综合管理能力。建立海洋生态工业园,打造包括海洋生态工业、生态渔业、海洋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生态系统。统筹推进滨海湿地资源保护和滨海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遵循海洋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开发沿海区域绿色资源。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创新投资良好氛围。加大海洋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从政府的层次促进成果转化。给养殖企业提供适当的保险政策,提高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研究支持海洋经济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有关政策。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强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水产养殖业的合作,打造海外渔业产业体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构建航运物流服务体系,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打造“海上桥梁”。构建绿色能源体系,鼓励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绿心地带”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作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江淮平原的淮安、宿迁和里下河地区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优化绿色发展路径。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发挥技术、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投融资支持,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治理保护。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平台化赋能。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以平台体系化建设助力降本增效,推进以大数据中心为重点的算力基础设施和以卫星通信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发展壮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加快“水韵江苏”品牌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里下河地区“水韵江苏”示范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健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强劲支点”的辐射功能更加宽广

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强化辐射功能,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上下游协调联动、大中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推动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

培育壮大枢纽经济,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发挥“五省通衢”“五通汇流”优势,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增强徐州的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双向开放、通江达海的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完善“班列+”服务模式,推动徐州加快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效的人才大市场。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完善人才发展平台体系,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