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之“道、学、术”
2021-06-22 15:57:00  来源:新华日报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中央有要求、教育部有部署、地方有安排、学校有落实、师生有行动”的典型特征。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传“道”,也要善“学”,还要重“术”,推动高校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深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之“信仰之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也是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战略需要,更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有力践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路,眺望前行的奋进之路,要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引领师生把党的历史总结好、学习好,把党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深化对党的信赖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师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深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之“解惑之学”。达到什么目的、学习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回应的“前提澄清”。一是学史明理。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师生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的深刻道理、事理和哲理,特别是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这一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秉持人民至上、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战略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彰显历史自觉的思想品格,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二是学史增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历史变焦镜、思想透视镜和时代反光镜,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引导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三是学史崇德。学史崇德的“德”主要包括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和严于律己的品德。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学思践悟中明是非、知荣辱、立志向、修言行,领悟“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四是学史力行。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国内和国际对比的维度上,从抓好“发展、改革、青年、师德和党建”单元式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讲好思政课,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思政大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之“走心之术”。注重方式方法和途径载体创新,推动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应有之义。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行动主体、目标、情境和价值取向于一体的社会行动,具有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维系功能。要制定整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行动方案,坚持领学、带学、研学、自学相结合,坚持落实、严实、踏实、务实相统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二是坚持理论武装与文化浸润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与实践教学协同,开展党史专题讲座、党史知识竞赛、党史主题演讲等形式多样的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学生头脑。三是坚持学术研究与分众宣讲相结合。整合资源与平台,依托学科队伍与学术支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与分众化宣讲,推动校地协同和联盟共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引领师生从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奋进的力量。四是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创新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方法,将党史学习教育渗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之中,运用历史资源让课堂“活”起来,走进纪念场馆让课堂“实”起来,注重人文关怀让课堂“亲”起来,引导师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

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经天纬地的政治工作、顶天立地的思想工作和脚踏实地的育人工作。要深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之“信仰之道”、“解惑之学”与“走心之术”的深度融合,不断增进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推动爱党、爱国、爱改革开放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昂首阔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侯 勇(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