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胸怀“两个大局”,构建江苏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2021-06-08 19:09:00  来源:新华日报

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始终肩负着为全国探路重任的江苏,如何在“两个大局”的新格局中履行好自己的使命、践行好自己的担当?日前,记者为此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何建华。

把握时与势,在“两个大局”中办好自己的事

记者:当前中国身处“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世界大变局中,我们的中国梦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何建华: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开启新征程所处的时代特征,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交汇的关键时刻。自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美国等西方世界主导主控经济全球化,如今主张并推行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秩序面临新的考验;全球新兴经济体强势崛起,引发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洗牌和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平添了新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变量因子……这些都使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来越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我国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在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果:坚决果断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十三五”成功收官,全国GDP首次超100万亿元人民币;解决数亿人脱贫,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还正处于全力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新时代,一步步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核心是“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变局”。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影响又互为机遇,共同改变世界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观察,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座城市来说,把握好时与势,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意义深远而紧迫。奋进“十四五”、启航新征程,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珍惜与把握时间,善于从大事大势着眼,干今日实事、想明天远景,乘势而上聚成大事、形成气势达到“胜势”之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对标新要求,不负嘱托扛起江苏担当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为江苏的发展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在当前“两个大局”的背景下,这一重大发展使命有何特殊的意义和内涵?

何建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就应当上下同欲、万众一心,接续奋斗、再创辉煌。从宏观布局上观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为江苏在新阶段新征程提供了战略指引,也说明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目标追求中具有特定的担当能级与巨大潜力。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指向明确、内涵丰富,与中央决策部署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一脉相承、深化推进,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应当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大力度推进改革,更高水平推进创新,努力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开放强省,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应当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江苏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优势,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有力支点和战略枢纽作用。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探索形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路径和现实模样。

激发创新潜能,扬长补短争取更大作为

记者:“十四五”已经开局,新征程已经启航。对比相邻的其他省份,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短板?

何建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与发展战略调整,这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期待。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种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科技自立自强是双循环关键;依托国内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经济大循环动态平衡。事实上,内循环与外循环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从更高的战略层面认知,新发展格局应当是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是确保自主可控、安全有利、“做好自己”的实现路径,从而将会为对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坚实的财富效应与物质保障。

相比于相邻省份,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的明显优势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在长三角版图中承接东西、呼应南北,区位优势明显;二是经济实力,人口占长三角区域的三分之一,GDP占比达42%;三是城市格局,大中小城镇星罗棋布、体系完整,南京、苏州正在崛起为特大型城市;四是工业体系,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明星城市多,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较强;五是人文特质,科技教育资源较为富集,未来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战略性“硬核”区域。与此同时,江苏亟需补齐的短板则在于不断增强提升科创能级和产业强链、打造“头部企业”、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潜能活力等。

多维度发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经济大循环

记者:面对当前“两个大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江苏要实现更具示范性、引领性的发展与跨越,应该在哪些维度上进行布局和发力?

何建华:在“两个大局”交汇的关键时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鲜明主题是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征程要求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就是要按照继续奋斗两个“十五年”的阶段性战略安排,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构建起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经济大循环动态平衡。

对江苏来说,谋求高质量发展就是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实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一是在深化改革上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改革新突破,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二是在创新发展上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产业转化突破,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占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现代化、高级化“头部”位置;三是在扩大开放上朝着衔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转型升级,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开放能级;四是在社会发展上着力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切实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

打破固化观念,同心聚力下好“一盘棋”

记者: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和协同发展,对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江苏而言,省内各地域、各城市之间如何做才能进一步打破壁垒、凝聚合力,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协同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探路?

何建华:江苏各地市发展实力均较强,但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苏南、苏中、苏北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形成明显落差。比如苏南的GDP大于苏北和苏中GDP之和,苏南人均GDP是苏北人均GDP的2.2倍,苏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1.9倍。这从一定程度上制衡了江苏整体实力的增强。如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均衡协同发展?这是江苏奋斗“十四五”、启航新征程面对并应当解决的现实考题,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果能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则是给全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引领性贡献。

江苏明确提出跨江融合发展与省内全域一体化,苏南、苏中、苏北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承载基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使江苏成为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枢纽,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成为“长三角的江苏”。江苏提出要认识到苏南苏中苏北是一个地理概念、不能成为一种固化的观念,地级市是一个行政等级、不能成为发展的能级限制,要继续解放思想,把握规律,进一步摆脱“地级市思维”和传统的“苏北意识”,以高度的定力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所以说,在奋斗“十四五”、启航新征程中,苏中、苏北的崛起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巨大动能和潜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落地落实,推动“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江苏境内将大力推动北沿江高铁、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通苏嘉甬等铁路项目的建设,到2035年,江苏将成为全国首个县县通高铁的省份。江苏市市通高铁、未来县县通高铁,无疑将促进苏北、苏中与苏南实现快速联接、融为一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整体增强提升江苏的经济实力与现代化建设水平。同时也应看到,这既是发展机遇,也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一是要不断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集聚各类优质资源,吸引全国和全球最好的资本、技术、人才、创意和项目,使江苏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做得更好。二是应强化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思维,突破行政藩篱,推动跨江通道、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协同建设,进行产业与科技创新合作,构建科学、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社会发展领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全方位协同发展。三是应在要素自由流动、贸易自由畅通、投资交融互利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一体化的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同时注重保护不同区域城市间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空间的差异性,使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多样性相融共生。

本报记者 乔 铃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