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瞿秋白:国际歌的第一个中文译者
2021-06-08 1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1923年1月13日,24岁的瞿秋白从苏俄回国抵达北京。两年前,他从这座文化古城前往俄罗斯的时候,对社会主义只是有所憧憬,归国时已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瞿秋白本是一介书生,少年时代因母亲的自杀离世,蒙上了浓厚的心理阴影,一度笃信佛教,怀有出世的心态。但五四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之心与博爱之情,而1920年8月的苏俄之旅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成为中国第一个报道十月革命后俄国实况的记者,写出了《赤都心史》《俄乡纪程》等作品,让中国人了解到真实的苏俄与布尔什维克。在苏俄,因常州老乡、中学同学张太雷的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党,还两次见到列宁。精通俄语,熟悉革命理论,加上特殊的机遇,瞿秋白在刚刚兴起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大政治作用,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就是他对党所作的特殊贡献。

1923年6月,中共三大作出决议,重新出版《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原本是“五四”时期《新青年》的读者,现在则成了这家杂志的主编。在复刊号上,刊登了他译配的中文《国际歌》。

《国际歌》是由法国人欧仁·鲍狄埃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

为翻译这首歌,在北京的寓所,瞿秋白终日守着一架风琴,以便弹奏。他对照原文,一字一句地推敲。但译到法文“国际”一词时,遇到了难题。“国际”在汉语中只有两个字,而外文却是长长一串音节。最终,他用音译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国际歌》译成后,他对朋友曹靖华说过:“‘国际(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时可以和各国的音相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达到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3年6月20日,中共“三大”最后一天,与会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指挥,大家高唱会议期间刚学会的《国际歌》,“三大”就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从此,这首歌的激昂旋律一直伴随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阔步走向胜利。

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李继锋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过4位江苏籍的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就是其中之一,他紧接着陈独秀之后担任过党的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就义前撰写《多余的话》,袒露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真正的兴趣与才华在于文字与文学,他对俄国革命状况的介绍,他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就是真切的佐证,这些影响相当持久,不可磨灭。

本报记者 陈明慧 整理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