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加强大数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运用
2020-08-31 11:03:00  来源:学习时报

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疫情信息管理精准度、推动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常态化防控。通过处理好静态与动态、短期与长远、中央与基层、政府与社会的资源分配与政策安排,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工作。

推动静态封闭管理转向动态过程管理。在疫情防控初期,通过居家隔离等手段,我们有效阻断了疫情的本土传播链条,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初步胜利。然而,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需要人员、资本、物资的跨区域流动,静态封闭管理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兼容,必须转向动态过程管理,这就对信息收集与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依托多种信息平台全面实施数据动态管理、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按照权限不同可以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数据查询、统计、汇总,减少信息统计、核查与管理的时间和成本,提高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利用5G技术、位置信息等有助于把握人员流动的整体分布、准确轨迹、人员交互等多方面信息,在动态流动的情况下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进行信息管理,由此进行科学防控和科学决策。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深度关联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加准确研判各地区疫情风险情况。此外,利用地图、交通、移动通信、支付记录等大数据资料库并辅以病毒感染模型,也可以预测个体感染风险级别。地方政府和企业可以借由这些数据构建在线平台,根据地区和个体风险等级为企业复工复产等提供决策依据,由此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贯通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有赖于全国一盘棋,要求各地坚决服从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政令通畅。同时,各地又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政策,确保运转有效、高效协同。大数据技术一方面能够帮助国家层面疫情联防联控、物资统一管理调配,同时也可显著提高国家层面的监督能力和协调能力,督促各地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信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可追溯的技术特征,国家层面可以很方便地对经济恢复发展的中央财政资金金额、资金使用方式进行监管,确保地方资金精准落到位。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作为技术赋能,可以帮助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建立合作联动的信息平台,大大简化繁琐的行政指令传递过程,使部门治理结构更加扁平化,由此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此外,针对本次疫情防控中早期出现的各地通行码不一致现象,应以此为契机,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出台相应规范,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破“数据墙”,避免“数据烟囱”林立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不便。

统筹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和常态治理水平,也需要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贡献社会力量,继续打好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政府治理来说,为了在疫情期间服务民众和相关企业,越来越多公共服务事项、行政许可事项在网络办理,许多不必要的审批手续由此取消,而且借由民众上报疫情线索等拓展了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和政府组织方式的创新,也显著推进了数字政府的进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有效防止了漏管失控、点上开花,对于现代城市治理意义重大。在公益领域,可引入区块链等大数据技术将捐赠全过程从物流、仓储、分发、派发、公示等数据以全链条的方式进行存证,由此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慈善意识,鼓励慈善事业发展,提高社会信任程度,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

统筹短期应急需求与长期经济社会转型。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大数据技术为抗疫持续输送“弹药”,如“健康码”、“数字通行证”、重点区域疫情流动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等大数据技术迅速出现,极大满足了疫情防控的应急需求。但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在于近期的应急管理,还会更长远影响人们的生活形态、经济业态等诸多方面。疫情期间由于减少接触的现实要求,远程办公、网络会议等多种形态被越来越多人接受,这可能会长期影响工作业态和生活方式。从经济业态来说,疫情期间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在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并促使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标准化生鲜套餐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凭借特有的政治制度优势,我国将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方面努力走在世界前列。这不仅将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更将为中国孵化更多“硬科技”创造基础,推动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经济新增长点,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化疫情之“危”为发展之“机”,助力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

李锋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