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0-08-19 10:57:00  来源:《红旗文稿》2020/15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则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考察时强调:“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以生动形象的比喻,精准抓住了中国人端牢中国碗、中国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的基础和关键,深刻揭示了加强耕地尤其是黑土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为新形势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这是任何时候都恒定不变的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心中千钧之事,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国家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要求全党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高质量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年年长、连连增,取得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的历史性成就,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粮食安全是大国标配。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迎战惊涛骇浪,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安全。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多个粮食生产大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加大本国粮食储备。这些事实,更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要害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任何闪失。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可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实际人均可用耕地不到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而且,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质量状况堪忧、基础地力下降。全国耕地退化面积较大,部分地区耕地污染较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前提是保证耕地数量的稳定,重点是实现耕地质量的提升。只有牢牢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底线,切实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黑土地是大自然赠予人类极为珍贵的战略性资源,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团粒结构好,水肥气热协调,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最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之所以被称之为“大熊猫”,就是因为其来之不易、过程漫长、非常珍稀,需要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历经数万年植被剥落腐蚀的变迁,才能逐渐积累形成。有关科学研究显示,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大约需要400年的时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可再生,一旦大规模破坏就很难恢复。全球仅有乌克兰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平原三大黑土区,均为所在国家的主要高产粮区。国外两大黑土区的开发利用已有百年历史,由于过度开荒、生态环境恶化、“黑风暴”破坏等因素的影响,黑土层遭受了很大侵害。近年来,有关国家被迫采取了保土轮作、少耕免耕等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修复保护治理。

黑土地是我国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区,北起大兴安岭,南至辽宁省南部,西到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为2.78亿亩。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等,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商品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调出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黑土区是东北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石,是水稻、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是名副其实的“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正如有专家所言,守住黑土地就守住了中国粮食的命脉,就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当前,我国黑土地面临严峻挑战。自上世纪 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由于长期受翻耕、旋耕等传统耕作方式的高强度利用,再加之土壤裸露、生态系统退化等原因,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地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黑土层变薄、黑土面积减少、有机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理化性状恶化。因此,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快修复农田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体系和保护能力现代化

没有黑土地,就没有“北大仓”。保护黑土地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事关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同时也是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关键一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从战略上保护好这块珍贵的黑土地。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制定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政策文件,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条例,黑土地保护工作进入了全力增速提质的崭新轨道。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到2030年,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2.5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高 1个等级(别)以上,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保护性耕作行动能力。实行最严格的黑土地保护制度,将黑土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并结合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坚持用养结合、保护利用,形成复合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在冷凉区、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使农田生态与森林生态和草地生态相协调;在风沙区推广少免耕栽培技术,减少风蚀沙化;在平原旱作区推广深松深耕整地,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外源性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高产生态良田。

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规划,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运用全球思维前瞻布局,全面研究全球黑土环境、形势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深入分析我国黑土地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条件。加快推进科研力量合理布局,深化黑土地保护技术研究。整合相关领域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设立国家级及省级黑土保护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开展黑土保育、土壤养分平衡、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术攻关,特别要集中攻关秸秆低温腐熟技术。推进集成创新,结合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集成组装一批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立世界性黑土地保护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全球土壤伙伴关系”行动,在全球范围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

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黑土地保护的强烈意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和手段,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补偿机制,落实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要求,避免“一刀切”模式,允许地方政府统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的相关涉农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工作,鼓励东北黑土地保护奖补措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跨地区跨领域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耕地保护信息化建设,建设黑土地质量数据库,开展遥感动态监测,实现主管部门、科技部门、监管部门信息的有效使用和共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补助、贷款贴息、设立引导性基金以及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商业性经营资本进入。

孙东方(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