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把握好全球化的“危”与“机”
2020-05-15 10:35:00  来源:学习时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为缓解产业空心化,扩大国内就业,重拾全球价值链优势地位,一些国家发出鼓励本国投资者将生产线迁回国内的声音。本已持续多年的“去全球化”或“逆全球化”趋势可能加速。我国的外部环境面临着重大转变。那么,如何看待全球化的未来趋势?在疫情导致全球合作的阻碍因素剧增形势下,中国应如何应对?

全球化的决定因素及趋势判断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化的决定力量有人以“双层博弈”模型归纳:一是国家间利益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各国统治者。历史上一些君主鼓励或亲自参与海外殖民活动,有的则闭关锁国,都视自身统治是否稳固而定。二是要素拥有者之间的竞争,主要基于以公司这种组织为主进行的,基于成本(风险)收益的企业家决策。由于要素全球流动能力不对称,资本和技术要比劳动力更容易跨国流动,全球化往往导致部分阶层“失败”。当然,两层之间也有互动。公众、企业对于全球化的态度也可推动本国决策者作出不同的选择。

全球化大大扩展了市场范围,从而极大地促进分工的深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基于平等交易的全球化,还足以消弭大部分国际对抗和战争风险。这是二战后人类普遍得出的启示。毕竟发动战争的潜在收益不一定超过全球贸易和投资所带来的好处。反过来说,一旦全球化趋势停滞甚至逆转,国家间敌视甚至对抗的风险会急剧提升:贸易得益剧降,相当于遏制冲突的代价被减弱了。

但全球化的“副产品”可能也非常明显:一是对主权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其权力可能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压力甚至威胁。二是对各国企业或公众来说,那些失去国内垄断的行业无法高枕无忧地赚钱,就会结成反全球化的利益集团。劳动者也可能因国外更低劳动力竞争而降低收入甚至失业,例如被称为“铁锈地带”的美国传统制造业地区的民众。

全球化减速之势已然出现。近年来一些政客能被选民推上台,一度起着领头作用的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居然率先挑起贸易战、主动拒斥合作搞各种“脱钩”,实属全球化快速发展中某些竞争不利者的过激反应。面对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这些守成大国产生不安,自然要采取各种围堵之举。当然,如果把前期各种退群、贸易战看作全球化列车行进的“密集点刹”的话,这次疫情则是一次剧烈的“急刹车”。正是由于大势所趋、车流滚滚,这样的“急刹”才有相当的“震荡”之剧。但是,只要理解当代全球化实质上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市场机制是背后的决定力量,那么对全球化的信心就不必过于悲观。跨国公司的出现、产业链布局迈出国门,都是企业家“将本求利”决策的结果,并非几个政客所能左右。只要市场机制依然生效,产业链是否回迁本国,就仍由市场机制决定。总之,全球化进程可以遇阻,但决不会夭折,更不会彻底逆转。

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本次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使我国面临诸多挑战。

在前期贸易争端下,企业外贸业务、对外投资和技术合作受到影响,而疫情导致海外订单减少,对国内相应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相关行业的就业民生,经产业链的层层传导都带来冲击。分析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程度,历史上一般参照两类事件。一是诸如一战、二战那样的世界大战。二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但这次疫情造成的损失之巨,之所以“难以估量”,是因为它从根本上中断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而以GDP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财富增长,恰恰依赖于交易中的增值统计。人们交易频率和交易范围的突然停止,使市场规模急剧萎缩,也就中断了分工的深化。因此这次疫情造成的破坏可能是深远的,其损失并非仅以所谓“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统计所能衡量。

但即使如此,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率先遭遇疫情也率先取得疫情防控重大阶段性成效,这样的实践经验可造福更多的人。这次抗疫过程中,包括领导指挥决策、国家动员能力,医卫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奉献精神,全社会自律意识,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传统,都在很好地向世人展示。这对今后我国继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合作进程都是有利的。

第二,我国的大国优势可以充分挖掘。巨大市场本身蕴藏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是我国的最大优势。这一巨大的国内市场足以供养起比他国更多样和更齐全的产业生态,培育起更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年来我国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以此为基础的物流、金融、教育、文化等新业态新产业,即使在重大疫情冲击下不但维持了社会的基本运行,还为应急救援提供了难得的支撑。沿着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和社会消费的更新和升级,我国发展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前景。在疫情倒逼下还有可能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和效益转型。

第三,全球危机中存在积极因素值得充分利用。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之际,我国有条件一如既往地持续推进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支持者,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全球化改善自身命运的力量,仍可起到动员和号召之效。只要处理得当,积极融入,我国力争参与或引导某些全球议程,可能独具历史机遇。

面对“危”与“机”的应对之策

培养适应全球化的现代国民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国人在全球民族之林的地位的提升。要借此机会,着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培育国民科学、理性和人文意识。一是在国内开展全民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饮食习惯、个人生活卫生习惯的调整。二是持续积极倡导全球化。促进信息透明和内外交流,畅通多种交流渠道,善于向全球展现出我们应有的民族自信。

踏踏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各项部署的落地实施。中国的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就要继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制度要活力。一是在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方面,按照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范围的改革部署,系统清理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数量和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在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方面,及时调整和改善政府组织、社会动员、社会管理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在发挥党政力量在社会组织与动员方面的领导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和激发居民社区的活力,发挥全社会行动中的内生作用,发挥居民在社会中的积极性,降低应急防控的社会成本。一个充满投资机会和创新空间的市场,一个人人拥有梦想、个个心情舒畅、家家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中国自信地参与并推进全球化的最大本钱。

时红秀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