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2020-02-05 09:35:00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内容提要

■ 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

■ 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

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找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概括,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包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决定》从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清晰路径。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把制度优势

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我们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从奋力摆脱贫困到稳定解决温饱,从实现总体小康到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幸福感与日俱增,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我们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锲而不舍向前走,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既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也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与此同时,在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我们应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蔡阳艳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