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2019年度理论研究热点盘点
2020-01-13 10:52:00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时间的脚步迈入2020年,回望2019年,所有精彩成就的深处,都能找到理论的支撑。本报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热点,推出“2019年度理论研究热点盘点”专版,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解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理论的温度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的五大热点

  黄建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这两个历史性大事件吸引着理论界的目光,激发着研究者的才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全新气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热点:

  中国之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之治开辟了全新境界。理论界深入解析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之基、治理之道,认为中国之治的本质是“制度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研究中国之治的最强音,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机理,指出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巨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二是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内涵,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区别和联系;三是阐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法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最新成果。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一步展露出从理论自觉走向理论自信的趋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内涵看,理论研究表现出了稳定性和创新性。稳定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传统;创新性是指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推向了深入。这种深入既体现在经济、生态文明、强军、外交等专题的研究上,又体现在对其哲学基础、逻辑起点、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的体系化研究上。

  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的核心要义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自我革命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自我革命的目标追求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总结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阐释伟大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探析新时代共产党人推进自我革命的方法路径,构成了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的三个研究向度。

  弘扬五四精神。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角看,针对五四运动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历史性事件,研究者高度肯定它是一场伟大爱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围绕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理论界深入阐释其时代价值和传承发展的途径。其中,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它既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呼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当予以继承和弘扬。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也为全民族孕育出了勤于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的精神品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必须高举五四旗帜,大力弘扬永久奋斗、勇于担当的五四精神。

  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目标取向,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立德树人的方法路径具体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其次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次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后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政治与文化研究突出的四大热点

  吴宇

  2019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征程上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纵观2019年,在中国政治与文化研究领域以下四大热点值得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把它确立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19年学术理论研究围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展开,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阐释,着力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不断扩大中国制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形成以科学分析为主线、以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制度优势为关键、以制度执行为导向的研究特征。主线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成科学、当成学问来研究,以服务中国发展、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用政治学的视角科学分析“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基础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尤其是阐明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各自内涵,辨析其相互关系并探析相关完善举措。关键是梳理、阐明并论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探究发挥这些优势的基本逻辑和实施路径,论析通过国家治理效能来体现制度优势,并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导向即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研究强化制度意识的举措,尤其是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以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而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围绕这一重要发展思想、核心执政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2019年学术理论界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一是着眼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种实现形式,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进行深入研讨。二是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对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作深入阐述。三是从政治哲学的维度,探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及其与为人民服务、人民民主、良法善治等重要政治理念之间的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19年学术理论界聚焦于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引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加强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建设,探析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为其注入强劲动力,以及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战略竞争态势,分析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上,如何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上的显著优势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的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充分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2019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学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重点,从基本内涵、主要特征、重要意义和基本路径等一般性研究,转向了聚焦于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相关专题性研究,深入探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把握好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三个要点

  文丰安

  纵观2019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了诸多研究热点。其中,在经济学视角下,有以下三个热点值得关注:

  区块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我国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多、落地程度最深的领域当属金融。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问题,打破了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藩篱,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解决了传统工业制造所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供应链金融通过多级供应商融资体系,依托核心企业及供应商企业的信用,降低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本流转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二者融合共生发展。除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也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发挥着区块链在数据共享、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使用、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观、系统观、共享观,是指经济发展过程、动力、方式、效果的全面提升。其中,要素投入将更多依靠科技、人力资本、信息和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依靠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来推动,涉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方式转变、动力切换、效率提升、成果共享,最终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雄厚的经济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强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注重防范和化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提高防控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从民生角度来看,产品和服务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质量的高低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程度影响最为直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供给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质量优势能否形成,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因此,既要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又要强调发展过程的效益,注重将成果为全民共享的理念渗透至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人民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在于供需总量和供需结构保持均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速的主要举措,是实现低水平供需均衡向高水平供需均衡转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我们都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紧紧围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抓落实。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多措并举破除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产能。紧紧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抓落实。企业是主要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发展更多的优质企业,激发市场活力。紧紧围绕提升产业链水平抓落实。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提升国内中高端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推动中国企业和外企交流合作,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产品竞争力。紧紧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抓落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畅通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渠道,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聚焦社会学领域研究的五个方面

  陈跃

  2019年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学的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学术研究成果中,相对聚焦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成就及基本经验。社会建设,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巨变,社会建设取得惊人成就,由原来积贫积弱的东方小农国家转变为新兴工业化大国,城镇化规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发生历史性变化,反贫困取得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极大改善。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建设成就及基本经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协同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建设有活力的和谐有序社会。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学领域对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研究的热潮。关于社会治理创新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2019年社会学界坚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研究社会治理创新,在已有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聚焦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科学化、结构的合理化、方式的精细化、过程的民主化等核心问题。

  社会学学科建设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学科影响力逐渐扩大。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社会学者逐步构建起领域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范畴,如社会建设、民生、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开拓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学研究新领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也有学者提到,中国社会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努力成为改革开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当然,与社会主义建设对于社会学学科的需要和需求来看,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准备、社会学人才队伍的建设、社会学学科的布局等方面,还要作出更大努力。为此,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学界,应认真研究每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每一个关系人民福祉的战略选择,创新我国社会学学科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创新之路。

  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更加引起社会学者的关注,并把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与社会整合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隶属关系,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成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原有的单位制组织结构体制不断被打破,非单位制组织形式不断出现,导致许多社会成员的组织意识、组织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对传统组织的依赖、守护关系淡化了,并通过合约形成了自主选择关系。社会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对社会整合、政治认同和社会治理都提出了新挑战。因此,需要适应社会组织结构变化,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建立新的利益平衡机制,增强体制外群众和责任组织的组织关联,提高差异性组织类别的社会覆盖。

  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及治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时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政府决策服务能力,也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起来,通过现代科技推进社会沟通、改进管理服务,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授)

编辑:蔡阳艳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